近日,人民银行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把央行再贷款用好、用准,多家银行积极主动对接重点名单内企业,保证信贷资金精准投放。
此外,银行业积极开展线上业务,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于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疫情对于银行业务的直接影响主要在现场业务方面,但这可由线上化予以替代和弥补。间接影响主要来自经济增速放缓后对信贷需求产生的压力。但同时也要看到,疫情防控领域应急融资需求的增加也将对这种压力形成部分对冲,银行在便利防疫物资进口、捐赠等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支持企业跨境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业务机会。
疫情当前,信贷托底经济的作用凸显。无论是医药用品制造及采购企业,还是资金链紧张的受困中小微企业,都急需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近日,多项惠企政策不断落地,人民银行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为重点企业释放资金“及时雨”。
再贷款向重点企业的精准投放需要银行机构的精准对接。目前来看,多家银行机构主动加强与重点企业的服务对接,提供足额信贷资源,全力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2月7日,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为军需品供应集团紧急发放4741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支持企业紧急生产医用防护服,总授信额度为5亿元,完成邮储银行系统内发放的首笔专项再贷款。
来自交通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交行在浙江、苏州、陕西、湖北、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江苏等地的9家分行已落地12笔央行再贷款,共计2.04亿元。
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银行业经营受疫情影响的情况,综合多位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观点,总体来看,疫情将改变银行全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方向,但不会根本改变信贷增长规模。预计2020年银行业信贷规模与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2月7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银行业化解2.3万亿元不良资产,小微企业不良占比较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80%以上,这些都说明银行业有充足资源来应对不良的上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特聘研究员戴志锋近日测算认为,即使悲观假设银行业整体不良率上升0.7个至1.1个百分点,由于银行去年拨备计提充分,对利润影响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发生的都是“临时订单”和“突发融资”。为解后顾之忧,多位专家建议,对于抗击“疫情融资”、中小微融资支持力度较大的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可考虑积极出台政策,适度调整对银行和相关业务人员的监管指标或考核办法,放宽不良容忍度。
据悉,截至目前,上海银保监局、浙江银保监局、江苏银保监局三地监管部门已出台政策,适度上调了银行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考核,同时,放松了对经营业绩、不良贷款、尽职免责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武雯提到,疫情的发生或倒逼银行业进行自身变革,完善危机应对机制,提升金融保障能力。例如,应进一步深入应用金融科技,加大线上获客的能力;全面提升差异化风险定价的能力,在服务实体经济和资产质量管控方面进一步平衡;加大全球化布局,通过推进全球化、综合化经营战略,有效规避区域化的突发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改变了在春节后开市当天出现的大幅波动情况,表明疫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暂时的。与此同时,近日外汇储备总体平稳,跨境资金整体呈现流入态势,2月11日,沪股通净流入10.61亿元,深股通净流出5.56亿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际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
来源:金融时报